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血吸虫病团队总结了血吸虫虫体在致病机理及疾病消除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为全球血吸虫病防控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上。
血吸虫病是一种热带传染病,对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预防性化疗在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完全消除血吸虫病依然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总结了在低流行地区鉴别单性血吸虫感染的重要性,此类感染无法被基于虫卵的传统诊断方法有效识别,迫切需要开发针对虫体的诊断技术。此外,本文总结了单性虫体感染对宿主肝脏病理的影响,以及虫体排泄/分泌组分(ESPs)的潜在促癌作用。文章指出,未来应当更关注虫体在宿主病理中的作用,这将有助于深入揭示血吸虫病的致病机制,为全面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新的战略方向。
血吸虫虫体在致病机理及疾病消除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博士后钟昊然为论文第一作者,上海兽医研究所金亚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上海市启明星培育“扬帆专项”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
原 文 链 接:https://idp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249-025-01298-5#articl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