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科研进展| 上兽研变异型禽呼肠孤病毒研究获新进展

发布时间: 2025-11-24 来源 :水禽病毒病及动物流感防控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水禽病毒病及动物流感防控团队近期在变异型禽呼肠孤病毒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从免疫失败的禽群中成功分离出三株变异毒株,发现基因VI型(G4)毒株的致病力显著强于其他类型,为新型疫苗研发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Microorganisms》。

研究背景:禽病毒性关节炎(AVA)由禽呼肠孤病毒(ARV)引起,是严重危害家禽养殖业的病毒性疾病。当前广泛使用的疫苗株S1133(研发于1980年代)属于基因I型,对近年流行的变异毒株保护效力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基因II-VI型毒株已在美洲等地广泛传播,且我国关于变异ARV的分离报道亦日趋增多。本研究系统解析了不同变异株的遗传演化特征与致病性差异。

研究进展:研究从华东地区免疫失败鸡群中分离出三株ARV变异毒株(G4/YV/WF),其σC基因与市售S1133疫苗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仅为48.6%~52.6%。进化分析表明,G4株属于基因VI型,YV和WF株属于基因III型,全基因组测序显示三株毒株间存在复杂的遗传变异与重排。SPF鸡致病性试验显示,VI型(G4)毒株毒力显著强于III型(WF),G4感染引发明显的足垫肿胀,且在脾脏和法氏囊等关键免疫器官中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WF感染组。免疫器官的高病毒载量提示,G4株可导致靶器官损伤和免疫抑制,从而加剧其直接致病作用,并增加继发感染风险。上述结果凸显了开发针对高致病性变异ARV(尤其是VI型)新型疫苗的紧迫性,以减轻其对我国家禽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项目资助: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牛世奇为论文第一作者,上海兽医研究所李泽君研究员和刘芹防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编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计划项目资助。

 基于σC基因的ARV变异株系统发育树.png

基于σC基因的ARV变异株系统发育树

原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076-2607/13/11/2450


下一篇:科研进展| 新城疫病毒通过“劫持”宿主磷脂增强感染的新机制